跳至主要內容

為甚麼零售店老闆適合網上貸款?

陳肇始回顧衞生工作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在網誌撰文,回顧該局轄下衞生科五年來的工作。她指,除了領導抗疫,在加強基層醫療、控煙、中醫藥發展、推廣母乳餵哺等均取得顯著成果,也祝願未來醫務衞生局團隊工作順利。   以下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6月30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周日剛與大家分享了食物及衞生局轄下的食物科過去五年工作,今天我會與大家分享衞生科的工作成果。   領導抗疫   特區政府一直堅守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策略,全力做好減少死亡、減少重症、減少感染的工作,同時推動全港市民按時接種合適劑次的新冠疫苗,加強整體防護屏障,讓社會走上更廣闊的復常之路,穩步前行。我們一直不斷總結經驗,提升能力,力臻至善。   自2019冠狀病毒病在2019年12月31日爆發以來,食物及衞生局衞生科的同事,聯同衞生署及醫院管理局同仁,一直日以繼夜抗疫,守護市民健康。過去兩年多,政府舉行了多次由行政長官領導的高層跨政策局和部門會議,以督導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的工作。而由食物及衞生局局長、衞生署和醫管局同事召開的新聞發布會,更不計其數。其間,共有40位專家就各方面的抗疫工作向政府提供意見。特區政府由一直與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及廣東省和澳門特區政府的衞生部門,以及世界衞生組織保持緊密聯繫。去年11月內地防疫專家到港視察香港的防疫抗疫工作,肯定了特區政府的工作成效。   過去兩年半,我們為對抗疫情,推行了不少措施,而就當中特定範疇,政府在《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下訂立十項公共衞生緊急規例,及在《緊急情況規例條例》 下訂立一項緊急規例,並定期更新,為有關抗疫工作提供法律基礎。以下讓我作點題式的匯報:   我們一直保持高度警覺,通過多點多次檢測和檢疫措施控制輸入個案,當中已考慮海外地區的大流行和感染風險。在2020年於機場首次設立檢測中心作檢測待行。其後於2020年12月實施指定檢疫酒店計劃,規定所有從海外抵港人士必須在閉環管理下,由機場乘搭政府安排專車前往指定檢疫酒店進行強制檢疫。   早發現︰把公私營界別的檢測能力大大提高至每日超過十萬次,尤其在第五波疫情期間把本地核酸檢測量一度大幅提升至每日20至30萬次。   已進行逾4,800萬次檢測,或以每百萬人計已進行650萬次檢測,令香港成為檢測密度最高地區之一。   率先採用污水監測方式追蹤2019冠狀病毒病在社區傳播的情況。   需檢必檢︰按風險評估就指明人士或群組發出強制檢測公告,並在有需要時就處所發出限制與檢測宣告(即圍封強檢),規定處所內所有人士接受檢測,以阻止病毒在社區傳播。   應檢盡檢︰自2020年7月起,為特定群組(即較高風險、高接觸和涉及重要基建服務的人士)提供免費病毒檢測服務,已檢測超過340萬個樣本。   願檢盡檢︰為市民提供便捷的自願檢測服務,包括通過全港多達188個派發點和83個收集點,便利市民遞交深喉唾液樣本,進行免費檢測,以及通過多達21間社區檢測中心及約80個流動採樣站提供核酸檢測服務。   長者優先︰自2022年4月起已為長者免費提供約1,100萬份快速抗原測試套裝,以鼓勵較高風險的長者不時自行進行快速測試,恆常監察身體狀況。   個案追蹤︰一直加強人手及增加個案追蹤辦公室的數目,務求迅速找出及截斷傳播鍊。於2020年12月推出為追蹤接觸者而設的內部資訊網站,以連接有關部門、機構和現有資訊系統。   檢疫及隔離設施︰自2020年2月起,先後使用康樂度假村、未入伙的公營房屋、酒店等設施作為檢疫中心。加上竹篙灣檢疫中心設施自2020年7月起分四期落成啟用,提供約3,400個特建單位作檢疫用途;在由2020年2月到第五波疫情(2022年初)前,高峰時全港的檢疫設施共提供超過4,500個單位。   2022年初第五波疫情開始,先後使用康樂度假村、酒店、公共屋邨、由現有檢疫中心改裝的設施作為社區隔離設施,供檢測結果呈陽性的人士入住進行隔離;並協調各政策局及部門建設及營運九個由中央援建的社區隔離設施,極速完成,至5月底共提供約23,400個單位。   第五波疫情期間,協調各政策局及部門徵用室內體育館和其他合適設施設立八個長者暫託中心,主要服務症狀輕微或沒有病徵的確診安老院舍院友及經醫管局評估後確認為正在康復並適合入住的長者,讓他們在醫護監察下康復,高峰期共提供約3,000個床位。   於2022年4月於竹篙灣第三期設立指定隔離設施,供情況較穩定且有照顧者陪同的長者和沒有成人陪同的未成年人入住,並靈活調整社區隔離設施及檢疫中心的使用。   於2020年12月底實施指定檢疫酒店計劃,規定所有從指明地區抵港人士必須在指定檢疫酒店進行強制檢疫,至2022年5月底共約有30萬名抵港人士入住,從中成功檢出1,440宗陽性個案,避免病毒流入社區。 提高醫院管理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能力,包括:   調配約1,250張第一線隔離病床,以及把某些普通病房改建為標準負壓病房。   醫管局早於2020年4月在亞洲國際博覽館首次設立和擴展社區治療設施。在中央政府的財政和技術支援下,僅以四個月時間,在2021年1月建成可容納820張病床的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收治新冠病人。   在2022年第一季完善分層分級治療體系,進一步大幅調撥各醫院普通病床為專門照顧新冠患者的病床、把九龍中聯網的伊利沙伯醫院轉為定點救治醫院,連同原有隔離病床,最多可提供共約11,500張病床,即近半普通科病床(急症及復康病床)收治新冠患者。此外,醫管局也提升了亞博館社區治療設施(改稱為新冠治療中心)和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以增加收治病人入院的能力。   為加強及完善支援居家的確診人士,醫管局在全港各區開設多個指定診所,提供便利給新冠病人求診,如有需要,診所醫生會根據情況盡快處方新冠抗病毒口服藥物。醫管局亦透過不同渠道,提供簡單清晰的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資訊及指引,幫助醫生同事盡快處方相關藥物。   於2022年2月推出居安抗疫計劃,安排經評估為合適的密切接觸者及其同住家人進行家居檢疫。   設立指定隔離設施,供被界定為密切接觸者的安老院舍院友、殘疾人士院舍院友和沒有成人陪同的未成年人入住。   在竹篙灣設立抵港外籍家庭傭工的指定檢疫設施。   中醫藥治理新冠病人︰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在疫情預防、治療及復康工作上的角色,包括:醫管局自2021年1月起推展住院病人中醫特別診療服務。政府亦在社區隔離設施、暫託中心及安老院舍等場所加強使用中醫藥,並為正在接受隔離或檢疫人士以至廣大市民提供中醫藥支援。此外,政府協調中醫藥界動員推展各項工作,包括透過中醫藥發展基金推出齊心抗疫---中醫藥遙距診療計劃以資助中醫師為確診患者提供免費遙距診症及中藥配送服務。醫管局亦於2020年4月推出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提供免費中醫復康服務。   疫苗接種︰於2021年2月推出全港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為合資格人口提供免費科興及復必泰兩款疫苗。自疫苗接種計劃推行至今,政府合共採購超過2,100萬劑疫苗,包括超過1,200萬劑復必泰疫苗及910萬劑科興疫苗,我們有足夠的疫苗為全港合資格人士進行第一、第二和第三劑的疫苗接種。截至6月4日,本港市民合共接種了約1,722萬劑新冠疫苗。已接種最少一劑疫苗的市民約671萬名,當中包括92.2%的三歲或以上人口。   繼續推行措施,鼓勵特定群組接種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尤其是70歲以上的長者,以保護他們不幸染疫時不致出現重症情況,以及建立保護屏障。   經檢視相關臨床數據,兒童接種科興疫苗的最低年齡降至三歲,接種復必泰疫苗則降至五歲。   收緊對公務員、公立醫院及安老院舍員工、教師、本地機組人員、機場員工及貨櫃碼頭工人的疫苗接種要求,從而為社區提供更大保障。   回港易︰於2020年11月推出「回港易」計劃,香港居民只要符合所有指明條件,從內地及澳門回港時可獲豁免強制檢疫。截至2022年5月25日,超過48萬人次經計劃回港。   來港易︰於2021年9月15日推出「來港易」計劃,非香港居民只要符合所有指明條件,從廣東省及澳門來港時可獲豁免強制檢疫。   社交距離措施︰繼續推行社交距離措施,並因應疫情發展定期檢視並適時調整有關措施。   科技抗疫︰醫管局已於2019年12月中推出一站式手機應用程式HA Go,綜合醫管局現時多個應用程式,加設多個貼心的新功能,令病人整體醫療保健旅程更完善。為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的疫情,醫管局迅速擴展HA Go的功能,包括預約指定門診、遙距醫療及連結「攜手抗疫」專頁。   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不同階段的疫情發展,醫管局自2020年初起適時調整非緊急及非必要醫療服務。為配合服務調整,醫管局擴闊部分公私營協作計劃的服務範圍,並推出緊急公私營協作計劃,例如骨科手術、膀胱鏡檢查、胃鏡檢查及乳癌手術等,讓受影響病人可盡早得到診治。   因應2021年底第五波疫情爆發令公立醫院病床需求急劇增加,醫管局透過與兩間私家醫院既定的低收費病床機制,及之後在食物及衞生局協助下與私家醫院開展新的協作計劃,轉介病人到私家醫院接受治療。   食物及衞生局及其轄下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撥款5.45億元,資助大學進行與2019冠狀病毒病相關的研究項目,已有70個項目獲批。   向市民免費派發超過1,070萬個可重用的銅芯抗疫口罩+™和6,300萬個外科口罩。   醫療成果   在過去五年,食衞局的工作有一半時間都在全力抗擊疫情,但與此同時,我們亦繼續努力推進各項醫療衞生的政策措施,確保香港的醫療制度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市民健康得到最佳保障。   基層醫療健康   基層醫療健康是食衞局醫療政策的重中之重。行政長官在2017年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設立嶄新運作模式的地區康健中心,致力扭轉目前以治療為主的醫療服務和減輕對公營醫院的壓力,而銳意加強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我們分別於2017年11月及2019年3月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及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推動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發展。   葵青及深水埗的地區康健中心已分別於2019年9月及2021年6月開始營運;已批出另外五間地區康健中心(黃大仙、屯門、南區、元朗和荃灣)的營運服務合約。   推展黃大仙、屯門、南區、元朗和荃灣的地區康健中心及其餘11區的地區康健站,以加快推進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所有地區康健中心服務將於本年內達致18區全覆蓋。   於2021年下半年在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開展地區康健中心公私營協作先導計劃,為初次確診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會員提供受資助的醫務諮詢服務。   全面檢討並完善基層醫療健康發展各方面的規劃,以期為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制訂可持續發展藍圖。在基層醫療健康督導委員會的努力及同事的全力以赴下,我們已完成制定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框架,就整合服務、強化管理、改善資源運用、增加人手規劃及培訓,以及加強疾病數據監察及健康紀錄互通五大方向定下目標和建議。現屆政府會將藍圖中的具體建議意見交由下屆政府考慮,以制定合適的執行方案。   疾病防控   抗菌素耐藥性︰於2017年7月推出《香港抗菌素耐藥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17至2022)》,並在2020年就行動計劃進行了中期檢討。檢討結果顯示,相較於2016年的基線情況,本港取得了良好的進展,而相關行動亦已根據行動計劃所訂的時間表開展。政府正擬訂第二份計劃,以制訂下一階段的應對策略。通過大家的努力,第一份《香港應對抗菌素耐藥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17至2022)》取得良好成果。在這基礎下,我有信心可以穩步邁向第二份行動計劃(2023至2027)訂下的目標。   非傳染病防控︰於2018年5月推出《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當中定下九項本地目標,以期在2025年或之前減少非傳染病對香港所造成的負擔,多項相關工作逐步取得成果,達到階段性目標。   癌症防控︰於2019年7月推出《香港癌症策略》,並於2020年7月推出網上資源中心,提供與癌症相關的健康資訊。《癌症策略》制定就監測、預防及篩查、及早診斷和治療、康復者支援和加強科研相關的癌症防控策略,令香港癌症防控工作優次和方向更清晰。我們的願景是減輕癌症對本港造成的負擔,改善癌症病人的生活質素,以及提高他們的存活率。癌症策略以更具策略性、協調性、以及以人為本的方式應對癌症對市民健康和社會帶來的挑戰。隨着衞生署、醫管局、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和相關機構過去三年共同努力落實癌症策略的工作,我們正逐步達致各個範疇的預期成果。   《2020至2024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於2020年10月推出《2020至2024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並落實行動計劃藉以減少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數目。   疫苗接種計劃︰在2018至19季度擴大疫苗資助計劃以涵蓋50至64歲人士,並為小學學童提供到校外展接種服務,令季節性流感疫苗的接種率較2017至18季度上升46%。學校外展疫苗接種先導計劃已分別由2019至20及2020至21季度起轉為恆常項目,涵蓋小學,以及幼稚園和幼兒中心。   子宮頸癌疫苗︰由2019至20學年起,為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女童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並由2020年7月起為懷孕婦女接種百日咳疫苗。   大腸癌篩查計劃︰大腸癌篩查計劃於2016年以先導形式推出,並於2018年8月轉為恆常項目。計劃於2020年1月起,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接受篩查。   乳癌篩查︰採用風險為本的方式進行乳癌篩查,由衞生署於2021年9月起以先導計劃分階段為44至69歲的合資格婦女提供篩查服務。   於2020年3月在公務員診所推出綜合治療計劃和「簡易配」先導計劃,加強對患有慢性疾病的公務員及合資格人士的醫療服務。   加強少數族裔健康教育︰通過為少數族裔人士翻譯並製作更多宣傳教育物品,協助他們使用衞生署服務,以及更有效地推行健康教育。   控煙策略   於2019年2月向立法會提交草案,以禁止進口、製造、售賣、分發和宣傳另類吸煙產品,包括電子煙、加熱非燃燒煙草產品及草本煙。《2021年吸煙(公眾衞生)(修訂)條例》於2021年10月獲立法會通過後刊憲,並於2022年4月全面實施。   已把隧道出入口範圍內或通往快速公路或隧道的14個巴士轉乘處劃為禁止吸煙區。   香港吸煙人士比率創歷史新低,由80年代初的23.3%持續下降至2021年的9.5%,是首次降至單位數字,亦是香港控煙工作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長遠而言,我們的目標是消除煙草禍害。我們會積極展開邁進煙草終局的工作,參考各地經驗,推出全方位的控煙策略,訂立煙草終局的時間表及路線圖,以穩步推進無煙香港的目標。   精神健康   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已由2017至18學年17間學校推展至2021至22學年210間學校。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已於2019年轉為恆常項目,並推展至全港41間長者地區中心。在2017至2021年間,已有約6,500名長者及其照顧者受惠。   由2020年7月起,推出名為「陪我講」的持續精神健康推廣及公眾教育計劃,以提升公眾對心理健康的理解及關注。   由2021年3月起,推出躍動同行先導計劃,試行以社區跨界別協作醫療模式為患有輕至中度及低風險的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更佳更快的評估、醫護管理及適時的治療與支援服務。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獲禁毒基金撥款三億元,於2021年7月推出精神健康項目資助計劃,資助精神健康相關項目,藉以在社區層面透過不同種類的服務和活動加強市民的精神健康。   開展分別涵蓋兒童、青少年及長者的全港性精神健康調查,收集精神健康相關數據,以協助發展相關服務。調查工作預期在2022至23年度完成。   已加強五個醫管局聯網內精神科專科門診跨專業團隊對一般精神病患者的支援。   醫管局亦已加強對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患者的專職醫療服務,同時增加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服務的容量,額外提供1,500個新症就診數目,並提供更個人化及適時的跨專業支援服務。   母乳餵哺   政府一直致力透過全方位策略,推動社會各界維護、推廣和支持母乳餵哺。母乳餵哺能夠給予嬰兒最天然、最優質的營養,有助嬰兒健康成長與發展,造就媽媽與寶寶之間的親密關係。事實上,香港的母乳餵哺率在過去近20年來平穩向上,出院時的母乳餵哺率由2000年的55%提升至2018年的87.5%。而持續以全母乳餵哺至四個月大的嬰兒比率亦由2000年的8%大幅提高至2018年的29%,實在令人鼓舞。醫管局的愛嬰健康院亦增加至六間。   自2018至19年度起,在所有商業用地賣地條款中加入新規定,訂明必須提供育嬰間和哺集乳室。   於2021年3月通過《2021年性別歧視(修訂)條例》,加強保障餵哺母乳的女性,讓她們免受騷擾。   中醫藥的發展和定位   確立中醫藥在本港醫療系統的定位,透過政府資助特定中醫藥服務,將中醫藥納入醫療系統,包括未來中醫醫院提供的政府資助住院和門診服務、18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提供的政府資助門診服務,以及醫管局轄下特定公立醫院提供的中西醫協作住院服務。   在食物及衞生局轄下成立中醫藥處,與業界保持聯繫,統籌和推進各項促進中醫藥發展的策略和措施。   完成中醫醫院的營運服務契約招標工作及推展開院籌備工作,包括簽訂服務契約、訂定醫院詳細設計、採購所需家具及設備、設立資訊科技系統等,以期在2025年年中開始分階段投入服務。   推展設立永久政府中藥檢測中心的籌備工作,預期在2025年啟用。   18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自2020年3月起提供政府資助門診服務,每年提供約62萬個服務配額。   醫管局中西醫協作住院服務的參與醫院已增至八間,涵蓋全部七個醫院聯網。   在2019年6月開展5億元中醫藥發展基金,並分階段推出多項資助計劃,惠及中醫藥業界的不同層面。食物及衞生局已就整體落實情況展開檢討,以期進一步優化基金項目和善用資源,為中醫藥界提供更有效和具針對性的支援。   加強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方案(2020至2025年)》藍圖下的角色,包括參與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落實香港已註冊傳統外用中成藥產品透過簡化審批程序在粵港澳大灣區註冊及銷售,以及若干粵港澳大灣區公立中醫醫療機構聘請香港中醫師。   在2018年舉辦大型中醫藥推廣活動中醫中藥中國行香港活動。   支持中醫藥界在香港舉辦2018年國際中醫藥香港高峰論壇及2021年第18屆世界中醫藥大會兩項大型中醫藥國際會議。   醫院管理局   自2018至19年度起以每三年為一周期,按人口增長和人口結構變動逐步增加醫管局的經常撥款。在2022至23年度向醫管局提供的經常撥款為904億元,較2017至18年度的撥款增加逾六成。   政府至今在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下已全面提升11項工程和局部提升三項工程為甲級,總承擔額約為1,393億9,050萬元(按付款當日價格計算),佔2,000億元開支上限約69.7%。   過去五年,醫管局先後建成香港兒童醫院、靈實醫院信望愛樓等。   為加快推行將來的醫院發展,政府已邀請醫管局籌備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預算費用約為2,700億元。因應2021年施政報告公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醫管局正積極檢視和籌備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以配合政府的計劃。   已落實醫管局大會轄下專責小組制訂的建議,包括簡化資源申請程序及決策程序,以提高醫管局的行政效能。   天水圍醫院自2018年11月起推出住院服務,以及提供24小時急症室服務。   醫管局由2019年起,已通過數據實驗室為28個合作項目的200多名研究人員提供數據,並推出自助數據平台,以支持本地研究人員利用醫療數據作進一步探索和創新。   全方位支援有需要的病人   香港兒童醫院自2018年12月起分階段推出各項服務,以處理複雜、嚴重、不常見及需要跨專科治理的兒科病症。   通過增加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安全網所涵蓋的藥物或醫療項目,以及於2019及2021年兩度優化經濟審查機制,擴展受惠群組,並降低病人須分擔的藥費水平。目前共有35種特定自費癌症藥物、六種用以治療不常見疾病的藥物和6種醫療裝置涵蓋在基金醫療援助項目,另有11種原由醫療援助項目首階段計劃及極度昂貴藥物項目涵蓋的自費藥物/適應症已獲納入撒瑪利亞基金的資助範圍或轉為藥物名冊內的專用藥物。   在臨床診斷、跨專科護理、引入藥物、藥物資助、公眾認知及科研發展等方面推出針對性措施,以加強支援不常見疾病患者。   香港基因組中心於2020年5月成立。香港基因組計劃先導階段已於2021年7月展開,對象為患有未能確診的遺傳病症及遺傳性癌症的人士,而主階段將 於2022年展開,為更多涉及遺傳因素的病症患者及家屬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   為提升癌症診斷及治療服務,醫管局已於2020至21年度推出措施,包括增聘14名癌症個案經理,擴大癌症個案經理計劃至涵蓋婦科及血液科癌症病人,額外服務1,400個新症;放射診斷服務增加6,000人次;專科門診診所及護士診所的腫瘤服務增加約2,200人次;以及增聘醫務社工提供心理社交支援,使有關服務增加約5 800人次等。   於2018年7月修訂有關條例,容許於香港進行配對及匯集器官捐贈。醫管局已於2018年第四季推出腎臟配對捐贈先導計劃。本屆政府任期內一直通過多種方式推廣器官捐贈,包括在不同媒體渠道作宣傳、與關鍵意見領袖合作、在每11月的器官捐贈日舉辦慶祝活動,以及在不同的活動和場地設立宣傳攤位。展望未來,政府會繼續加強推動器官捐贈,務求重燃公眾對器官捐贈的熱忱。   已完成有關晚期照顧服務就預設醫療指示和病人在居處離世所作立法建議的公眾諮詢。相關法例草擬工作正在進行中。   落實第二階段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包括便利和促進自我健康管理的醫健通手機應用程式,以及上載和互通放射圖像和中醫藥資料。   牙科服務   自2018年7月起推行為期三年的「護齒同行」計劃,為18歲或以上的智障成年人士提供免費口腔檢查、牙科治療及口腔健康教育服務,並已將該計劃延長三年至2024年7月。截至2022年4月底,約有3,800名智障成年人士登記參與「護齒同行」計劃及已首次就診。   衞生署於2019年9月與醫院管理局合作,在香港兒童醫院為六歲以下患有智障的學前兒童開設特殊口腔護理服務。該服務亦為社會福利署轄下的特殊幼兒中心的合資格兒童提供免費牙科檢查及口腔健康教育,如有需要,這些兒童會獲轉介至香港兒童醫院接受跟進治療。截至2022年5月底,約有2,200人次獲提供牙科檢查,約500人次獲轉介到香港兒童醫院。   在長者牙科外展服務計劃下,十間非政府機構成立了23支牙科外展隊,為居於安老院舍或使用日間護理中心及同類設施的長者實地提供免費的口腔檢查服務。自2014年10月至2022年5月底,該計劃的服務人次約為298,500。   於2019年2月把由關愛基金撥款的長者牙科服務資助項目擴展至涵蓋65歲或以上正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長者,並優化項目的內容。由2021年7月起推行進一步的優化措施,包括增加可獲資助的診療分項,以及為75歲或以上於五年前或更早之前在項目下曾接受牙科服務的長者提供第二次免費鑲配活動假牙及其他相關的牙科診療服務。自項目於2012年9月推行至2022年5月底,已有約111,600宗申請個案,當中約96,000宗個案已完成所需的牙科治療,餘下的個案正接受不同階段的牙科服務。   醫療系統可持續發展及醫療人手   香港的醫療系統面對不少挑戰,包括人口老化、與生活模式相關的疾病與日俱增,以及公眾對醫療服務的期望不斷提高等。要應對種種挑戰,充足的醫療人手不可或缺。政府一直採取多管齊下的措施增加醫療人手,包括增加醫學生、護理學生及其他專職醫療人員的名額,以應付服務需求及為未來醫療發展做好準備,無論是醫院管理局推展兩個十年建院計劃、建設基層醫療系統,或應對新冠疫情,有足夠的醫療人手是關鍵。政府一直增加資源給醫管局作挽留人手,包括退休後重聘、增加晉升機會等。   政府已委託香港大學進行「醫療人力推算2020」,更新13個醫療專業的供求推算數字,以便制訂相關的人力政策。至於專科醫生、專科牙醫、註冊護士和登記護士的人力推算結果,亦會陸續於2022年第二至第三季公布。   醫管局已聘請所有合資格的本地醫科畢業生,並向他們提供相關專科培訓。在2017至18到2020至21年度期間,醫管局聘請了約1,700名本地醫科畢業生。   醫管局與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合作,讓未在香港正式註冊的非本地培訓醫生繼續接受專科培訓(包括社會醫學、急症科、家庭醫學、內科、婦產科、眼科、兒科、病理學、精神科和麻醉科)。   《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已於2021年10月獲立法會通過,以另闢新途徑讓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執業。政府其後於2021年11月成立一個設於香港醫務委員會下法定的特別註冊委員會,負責訂定非本地醫學院頒授的認可醫學資格名單,再把該名單交由醫生註冊主任(即衞生署署長)公布。首兩批認可醫學資格名單已於2022年4月及6月公布。   香港護士管理局已於2021年年初就護士專科發展推出自願註冊計劃,為最終就護士專科訂立法定註冊制度奠定基礎。截至2022年4月底,第一階段有超過2,200個申請已獲批准。護士管理局亦正準備第二階段的工作。   邀請輔助醫療業管理局及其轄下各委員會跟進《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的建議及專業相關事宜,以期在諮詢各有關專業後提交建議。視光師管理委員會已於2021年7月1日推出強制性持續專業發展計劃。   於2019年4月推出自願醫保計劃。截至2021年底,自願醫保保單的數目已達980,000張。截至2022年5月底,認可產品共有87款,合共提供365個產品選項。   完善公共衞生規管   於2018年11月通過《私營醫療機構條例草案》,對私家醫院、日間醫療中心、診所和衞生服務機構實施新的規管制度,以確保公共安全並改善消費者權益。所有私家醫院牌照及第一批日間醫療中心牌照已於2021年1月1日生效。   《2020年藥劑業及毒藥(修訂)條例》已於2021年8月生效,就先進療法製品訂立清晰的特設規管架構,以保障公眾健康和促進有關的科研發展。   藉著包括更新法定監管組織的組成,使業外委員的比例最少達到25%的舉措,優化監管架構和提升相關醫療專業的專業水平。   與相關的法定管理局及委員會跟進於2017年發表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的多項建議,並促請他們盡快推展部分討論已久的建議,例如無須醫生轉介而讓病人直接尋求醫療專業人員(包括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的服務,以及強制性持續專業教育及持續專業發展。   大灣區機遇   配合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及內地有關當局落實港澳藥械通的相關工作,以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的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香港註冊的藥物及臨床急需、本港公立醫院已採購使用的醫療儀器。截至2022年6月中旬,已有17種藥品和11種醫療器械可在已獲廣東省衞生健康委員會審定的五家分別位於深圳、廣州、珠海、中山的醫院使用。我亦於2018年率領百人來自私營醫療機構及專業團體的代表團到大灣區考察。   結語   過去五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食物及衞生局同事都堅守崗位,在應對新冠疫情大流行,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策略,及以動態清零為目標的總方針。我們努力不懈,不斷總結經驗,提升能力,力臻至善,成功應對每一波疫情。而經過第五波疫情,面對不斷變種的病毒和疫情,持續的大流行,社會亦因提高疫苗接種而建立起免疫屏障。   香港人口老化和醫護人手不足等問題,未來醫務衞生局的工作確是充滿挑戰,我在此衷心感謝衞生科、衞生署、醫管局、食物科及政府各部門的同事、醫護人員,在過去兩年多一直與我並肩對抗新冠肺炎,其間犧牲了不少休息和家庭時間。我有信心憑着你們的堅持和熱誠,我們必定可以打勝這場抗疫戰,讓香港盡快復常。最後,我祝福盧教授及團隊日後工作順利。
http://dlvr.it/ST62KR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香港科技園推動新一代教育創新 帶領教育科技初創企業參與學與教博覽2022

(香港,2022年12月7日)— 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帶領15間優秀教育科技初創企業參與學與教博覽2022(博覽會),透過展示新一代創新教學科技,協助學校和教師作好準備,應對全球混合學習模式。 作為亞洲最具規模的學習博覽,博覽會在政府持續推廣STEM教育以及學校與課程進行轉型的基礎上,增強香港作為區域教育樞紐的地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的支持下,博覽會是科技園公司一眾傑出企業家展示其學習與教學創新理念的理想平台,透過創新科技推動教育現代化,提升學生技能應對數碼經濟。 教育科技已成為教育轉型的一個基本要素,學生、教師與行政人員紛紛採用新工具、技術和知識以適應新的學習模式。根據國際市場情報研究公司Holon IQ的數據,2021年教育科技領域的集資金額錄得新高,全球風險投資公司共集資了208億美元,是2010年集資額的40倍,顯示教育科技界別正在蓬勃發展。 政府在2022-23年度的財政預算案,除了向教育界撥款1,119億港元,更鼓勵教育工作者探索新科技和開拓新課程,推動STEM教育以及提升教師的能力。參展的15間科技園初創企業組成強大陣容,希望能在本港學校以至教育界激發創新浪潮。科技園展館展示在科技園生態圈孕育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從人工智能、機械人技術,到元宇宙應用程式、3D打印技術和沉浸式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學習工具。 香港科技園公司創科培育及企業加速計劃總監王瑩表示:「科技園公司的目標是希望利用創新科技協助各行各業轉型及帶來增長。15間參與學與教博覽2022的初創企業展示它們的教育科技創新方案,向教育界示範轉型的路徑,推動整個教育界邁向現代化,携手共建未來。」 王瑩女士續指:「科技園公司一直致力吸引處於不同階段的優質創科企業及人才加入我們的計劃,把他們的構想轉化為商品或服務,並擴充他們的業務。我們深信教育科技企業可以憑借我們蓬勃發展的創科生態圈,以香港為跳板,進軍大灣區以至其他地區。」 目前約有25間從事教育科技相關的初創企業參與科技園公司創科培育計劃,為各級教育、生涯規劃,以至航空和建築等特定行業提供解決方案。科技園公司一直致力為科技初創企業提供支援,幫助初創企業加速科技研發,協助他們聯繫亞洲各地的教育界領袖,以至商業夥伴和業界推動者。今年博覽會更加入大灣區作活動主題,突顯為教育科技初創企業,以及香港作為區域教育樞紐而增加的發展機遇。

新智能身份證新一輪換領本月開始

入境事務處宣布,1983、1984、1987、1988年出生的香港居民須於本月19日至4月2日到智能身份證換領中心辦理換領新智能身份證手續。   換證安排適用於全港市民,不論是永久性居民或在本港就業、投資、居留或求學的非永久性居民,均須在指明期限內前往換證中心辦理換證手續。   合資格申請人可登入網站、使用入境處流動應用程式或致電24小時熱線2121 1234預約辦證。   入境處設有關愛安排,合資格申請人可攜同最多兩名65歲或以上親友和最多兩名殘疾人士一同換證。   查詢可致電2824 6111。 http://dlvr.it/SGYRfw

香港科技園公司於香港金融科技周2022開拓數據協作新時代

(香港,2022年11月1日)— 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一直積極創建無縫數據生態圈,以促進本地數據協作,加速香港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應用,長遠地構建數碼經濟模式。 科技園公司在香港金融科技周2022分享了STP Platform的發展,與及行業領導者在數據協作中的夥伴關係。這為在虛擬實驗室內更廣泛地創造本地金融科技及行業創新方案,奠定了關鍵數據共享的穩固基礎。 STP Platform在數據協作上,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本地虛擬實驗室,讓業界、數據開發商及研究人員,在通用、透明,並以數據為中心的環境下共享數據、演算法和知識,同時保護數據的擁有權和私隱。透過不斷擴大參與者的網絡,加速金融科技方案的開發,達至廣泛地落實應用。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先生表示:「香港在引領金融科技領域方面擁有龐大機遇,而科技園公司一直致力創造蓬勃的金融科技生態圈,為創科人才提供強大的跨行業數據協作平台,以開啟粵港澳大灣區、亞洲以至國際市場的機遇。另外,我們的年度「電梯募投比賽」(EPiC 2023)亦配合今年香港金融科技周『突破界限 共創非凡』的主題,將會跨越地域界限,鼓勵更多本地和環球金融科技創新人才踴躍參與,共同培育金融界的新時代領袖。」 香港科技園公司STP Platform總監霍露明博士表示:「科技園公司透過虛擬實驗室發掘開放金融及開放API數據協作潛力,突破金融服務業發展的界限。科技園公司致力建立一個由企業夥伴、金融科技先驅及業界翹楚所組成的強大網絡,以增強香港在開放數據和技術生態圈的實力,為香港未來的金融科技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霍露明博士在今年的香港金融科技周2022活動上,亦與其他行業翹楚就跨行業的數據協作進行討論。她主持及參與了多場專題討論環節,包括:「敢於創新:數碼共創之強大力量」、「建造無縫數據生態圈」及「從開放API到開放金融—實現跨行業協作」,聯同安聯投資、中國建設銀行(亞洲)、星展銀行(香港)、富衛集團、恒生銀行、匯豐銀行及渣打銀行等金融業翹楚,以及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就有效的數據協作分享灼見。 科技園公司在香港金融科技周期間設有以「跨行業數據協作」為題的展區,展示40間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創新成果。部分參與展覽的金融科技公司包括(完整參展公司名單參閱附件一): 有光科技 — 研發應用於合規科技和財富管理科技的人工智能語言技術 富融銀行 — 構建智慧金融生態圈 N